首页 - 资讯 - 推进高水平开放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 2024-06-21
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
促进长护险制度高质量发展
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6月20日,2024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六: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在上海举办,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在会上呼吁,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
周汉民说,根据联合国相关标准,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达21.1%,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照护需求十分迫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称“长护险”)被称为“第六险”,可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减轻老人及其家庭的负担,受到普遍欢迎。建议在广泛试点基础上,国家层面出台相关规范,完善政策保障,促进这一惠民制度更高质量发展。
"老龄不是负担,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周汉民说,国家提出要建立长护险制度。目前,该制度试点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自2016年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以来,目前已有49个城市加入试点,截至2022年末,已有1.7亿人参保长护险,超过120万人享受长护险待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失能评估机制存在多样性,各地出台的评估标准有时无法全面准确反映老人的实际情况,部分评估机构的操作规范性不足,缺乏评估人员的专业技术标准,评估质量有待提升。评估流程也需更加完善,例如,评估标准调整未充分告知,评估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后需重新评估,而此时评估标准较之前有变化,导致老人对评估结果存在异议。
二是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服务方式分散,特别是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存在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加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时长等与应有的要求不符,甚至出现部分护理员采用“虚假打卡”等方式,虚报长护险服务,骗取医保基金的情况。
为进一步发展好、完善好长护险制度,他建议:
第一,强制保险全覆盖。以日本和德国的经验为例,他们的长护险是强制保险,全民覆盖,但是年龄分层。我国长护险已经有了8年试点,推向全国已刻不容缓。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长护险既要有立法又要有规制,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其作用对象和实施。
第三,筹资方式多元。目前我国是财政补贴一块,医保拿出一块,个人支付一块。如果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首先就是保险费中要支出一块,其次是个人支出相关部分。长护险的筹资方式应多元化,包括财政补贴、医保支付和个人支付,同时要有相关的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部门来从事这项保险。
第四,完善服务体系。在全国层面统一形成服务清单,并对应每个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的匹配度。以服务标准和规范为依托,在精细化上发力,加强对社区居家和养老服务机构以及护理员的全面、系统培训,尤其是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培训,建立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库,引导长期护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五,完善评估体系。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在全国层面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独立的评定机制。对于评估标准、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分别出台明确细化的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把好“准入关”。对于反映较集中的是否严格执行评估标准,评估程序是否严谨规范、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争议,应及时研究,强化检查,给予反馈。考虑到长护险的申请人都是老人,要更注重便捷应用,向“服务便民”“互联共享”方向发展。例如,在评估结果查询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受理流程和结果由“被动交付报告”转为“主动问询推送”,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进一步打造长护险“一件事”系统。
第六,完善监管体系。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日常监管,通过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上门随访、搭建智能信息系统等多种形式,对人员备案及在岗情况、服务内容完成、服务时间监测、服务质量和结果评价等实时掌握,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监督,如加强对接受服务的老人的宣传,了解自身的权益,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做到及时反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
深入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
6月2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
“金融开放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对于开放的要求不一样,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以渐进式、管道式为主,立足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在金融强国建设目标的要求下,以往由金融资源和要素流动驱动的开放有必要向制度型开放转变。”霍颖励说。
在霍颖励看来,制度型开放,首先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特别是金融领域规则,精简限制性措施,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金融市场开放的角度来讲,制度型开放有利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障境内外投资者享有同等的合法权益,保障金融市场的活动合法合规进行。
“推进制度型开放应该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路径。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境外投资者既可以直接进入国内市场,也可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进入国内市场。”霍颖励说。
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开创性地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开放。在霍颖励看来,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从“股票通”起步到“债券通”“跨境理财通”“互换通”等。这种机制之所以可以复制,能够受到市场的欢迎和认可,得益于机制本身有效对接了国内外的规则和标准,既尊重国际通行惯例,投资者可以在不改变自身展业习惯情况下,一点接入、无缝对接,同时符合我国开放政策,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境内外市场的有效连通。目前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进行的债券交易占比接近60%,“互换通”上线一年多,日均成交规模实现了数倍增长。开放机制带来的市场活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此外,制度型开放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据霍颖励介绍,我国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治理,G20杭州峰会期间就首次将绿色金融列入议程。
“制度型开放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霍颖励说。
霍颖励表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在提升金融资产定价能力和金融资源全球配置功能等方面下功夫。而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有助于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开放带来进步。在霍颖励看来,从金融市场发展角度,我们看到开放促进了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我国债券先后纳入国际三大指数,在当时纳指评估时,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低于发达国家市场水平,成为境外投资者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巩固和扩大双向跨境投融资渠道,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我国债券市场目前流动性大幅提高,关键期限国债的价差已经接近美国国债,10年期国债价差甚至比美债还小。近期,境外投资者已经连续16个月净买入我国债券,债券持有规模超过4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中外利差倒挂背景下,境外资金持续流入银行间市场,彰显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
对标高水平开放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距离金融强国目标还存在差距,比如境外投资者参与程度不高、持有债券规模不大、对冲和管理风险的衍生产品不充分等。霍颖励表示,下一步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全球定价能力,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利率汇率等衍生品序列,有效发挥金融衍生品在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功能。持续拓展开放渠道,优化规则机制,深化国内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制度型开放。
上期所总经理王凤海:
建设高质量产品体系
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价格形成
6月20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王凤海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对于交易所和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来说,开放是必由之路。未来,上期所将在建设高质量产品体系、吸引全球参与价格形成、建设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方面持续发力。
据王凤海介绍,上期所目前已上市32个期货期权品种,涵盖有色金属、贵金属、能化等领域。“其中,大部分交易品种与海外高度联通,只有通过开放,我们才能把境外的投资者吸引进来,参与到上期所的价格形成过程中,从而提升价格影响力。”他说。
王凤海举例称,2018年上市的上海原油期货是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目前,上海原油期货辐射亚太地区的价格基准已初步形成;2023年8月上市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是我国第一个在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服务类、现金交割期货品种,为航运物流企业应对运价大幅波动提供了避险工具;挂钩20号胶期货价格的跨境贸易实货量,已占到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的近四成。
2023年,上期所境外客户(不含QFI)日均成交量和年末持仓量分别同比增长40%、37%。
对于下一步工作,王凤海表示,上期所将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设高质量产品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紧跟绿色低碳转型趋势,研发上市液化天然气、铸造铝合金、瓦楞原纸等更多期货品种,聚焦新能源类的品种研发,为全球产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期货品种。
二是吸引全球参与价格形成。目前上期所正在谋划深层次、高水平开放方案,相关品种逐步向境外投资者直接开放,同时探索提升跨境交割服务能力,便利交割体系,力争实现交割“走出去”,顺畅打通期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建设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继续把防风险作为首要任务,本着看得清、管得住、放得开的原则稳步推进开放,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四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完善与产业客户需求相匹配的规则机制,优化产业客户服务体系安排。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推广上期“强源助企”项目,让更多企业了解参与期货市场;推进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建设,解决仓单信用问题,等等。
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何耀东:
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
支持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
6月20日,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财务官兼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何耀东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稳,越走越快——各种类型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在华设立新的法律实体,外资机构能够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及牌照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这些对外资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何耀东表示,虽然目前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金融机构借助集团的全球网络资源、经验与产品优势,在中资企业机构“走出去”和跨国企业机构“引进来”方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跨境产品和服务,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何耀东同时表达了对外资进一步参与中国市场的期待。他说,未来期待金融监管部门在监管法规、市场准入要求及日常监管指标的制订过程中,继续充分考虑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业务特点,逐步实现基于风险分析的“差异化监管”,进一步推动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健康发展,让其能为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贡献力量。
何耀东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最终落地,离不开吸引国际投资者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蓬勃的经济活力,而陆家嘴论坛的举办就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据何耀东介绍,在这一方面,摩根大通也一直在努力:就在上个月,摩根大通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摩根大通全球中国峰会,汇聚了来自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1300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超过2700名参会者,他们代表了一些中国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及企业。
“国际投资人的踊跃参会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不减,仍然非常积极地寻求各种渠道加深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从而能够作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定。”何耀东表示,摩根大通有信心,也有能力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以切实行动支持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
商业可持续性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尤为关键
6月20日,汇丰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宜建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困扰中小微企业的问题,普惠金融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方向,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尤为关键。
廖宜建建议,从完善政府融资担保体系、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以及发展智慧供应链金融等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在帮助提升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的信心方面,2011年香港推出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打通政府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及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帮助银行更有效地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利用既有数据提高信贷审批效率。推动智慧供应链金融则是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